历史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缺血组成立于2000年底。虽然那时国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但凌锋主任还是坚持建立了这样一个专业组。从此缺血组成为了国内一个特殊的亚专业方向,其利用神经外科的技术手段治疗传统的神经内科疾病。20年过去了,缺血组一如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也经历了艰苦创业的历程。

01 创业 2000年—2005年


      最初的缺血组由李慎茂教授和李萌教授担任双组长,分别负责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的发展。除此之外团队还包含了缪中荣、朱凤水和吉训明三位年轻医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缺血组逐步开展了颅外和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和急诊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等各类手术,其中大部分属于国内最早的开创性工作。


02 发展 2005年—2011年


      专业组初建之时,缺血组是一个只有6张病床的小专业组。在这一阶段,缪中荣教授担任组长,焦力群、王亚冰等医生相继加入团队。2011年底,缺血组正式为扩编一个拥有20张床位的“主力”专业组。在随后的工作中,缺血组将缺血性疾病相关外科治疗技术和介入技术大范围推广,从此我们进入了快速发展时代。


03 科学 2012年—2018年


      2012年,缪中荣教授调动至天坛医院工作。同时,缺血组增加了一批新的医生,谌燕飞医生、马妍医生、高鹏医生、杨斌医生等陆续加入团队。在临床技术愈发成熟的情况下,我们的团队愈发重视“科学”理念,抛开个人技术喜好而科学地选择治疗方式。在团队成员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一个个设计严谨的科学研究。我们相信神经外科未来要做的是科学思考与理性发展共存。


04 再创业  2019年-至今


      2019年,神经外科整体搬迁至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缺血组主体留在神经外科的老病房,扩大到了41张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与神经内科的物理距离,与放射科和神经内科达到更紧密的合作。领导团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脑血运重建中心,真正实现了神经内外科的整合。在这个特殊的平台上,分属于各自的学科的神经内外科医生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完成临床教学科研相关工作。与此同时,更多的优秀年轻医生加入了我们的团队,相信陆夏医生、王韬医生、许文龙医生、徐然医生、徐新医生、晏琳医生、封一定医生、李龙医生、罗继昌医生、刘德临医生、张潇医生等优秀临床科学家会与诸位前辈一同建设更好的神经外科缺血组。

临床工作

      缺血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隶属于神经外科,但治疗的疾病是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我们团队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在国内都是一流的。 2001年,我们全年只有40例手术或介入治疗。而到了2023年,我们全年完成了近X例诊治手术,X例介入治疗,X例开放手术,X例造影。我们已经是国际上经验最为丰富的团队。

科研工作

      缺血组一直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创建二十年来,从科技部的五年计划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临床研究到机制和创新研究,我们一直坚持“临床即科研”的管理理念,将科学研究融入临床工作。2021年,我们完成了历时十年的CASSISS研究和CMOSS研究,发表在了 JAMA 杂志上。同时我们牵头完成了多项上市前研究,获得各级纵向课题经费近千万,发表SCI文章百余篇。未来我们期待更好的成绩。

教学工作

      目前,缺血组是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焦力群、马妍、王亚冰教授等多位研究生导师。2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长期学制严格规范的培训, 相关课程包括神经介入12个月培训和CEA单项技术4个月培训。团队坚持“宜精不宜多”的思想,先后培养了300余位神经内科医生和100余位神经外科医生。2021年,作为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神经介入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我们牵头组织了全国神经介入的“国招”。在未来,我们相信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神经专科医生。

联系电话:

+8615633140085(网站管理员:崔晟岩)

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

长椿街45号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电子邮件:

crcoffical@163.com  

wangtao_dr@sina.com  (团队经理:王韬)

推特(X):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脑血运重建中心(@sss405084186525)